Tuesday, 18 August 2009

清假的心情





欣賞細心觀察的人,把生活遇上的小情小趣與人分享。
不用多寫,開心就可以,會笑就好!

感謝他們 http://totallylookslike.com/

Saturday, 15 August 2009

無眼睇


身在異地的舅父剛貓來幾張沒年份沒出處的諧趣照片,最喜歡這張。

好明顯,我趁機把自己拘留在脫離現實不用思索的忘我境界中,blog 幾粒字平衡一下。為甚麼不容我選擇,逼人家面對那個只識指天篤地沒有見地的「倒屎局」。愈是看化,原來纏繞的一切會黏在一進化,叫人窒息。

情願把自己一頭鑽進鞋洞臭死,也無眼睇那幾個超級「倒屎長」放臭屁,好應景喔!

Sunday, 2 August 2009

大書展不如小書店


書展曲終人散,今年最終也「自投羅網」。

忘了上次「踩場」是何年了,但很記得當年買下Cave In the Snow中譯本《雪洞》(講述一位獨自在喜瑪拉雅山潛修12年的英國女子Vicki Mackenzie 的悟道經歷)。翻來一看,出版年份為2001,相信誓言不重踏書展的「抗議期」大大話話已有六七年之久。買書該是優雅慢活的事情,每想起要跌進爭先恐後如「困獸鬥」的人堆中,一切雅興隨即歸零。

不過因為廿週年,會場又是歷年最大,八卦一下增建後的會展規模也好。加上今年辦公室有人送來數天免費門票,就此上釣。不過最其實,是想親訪《溫暖人間》的小攤檔,再以行動支持這本香港少見的脫俗刊物,它十歲了,伴隨成長九個年頭,自己可算是第一代支持者。

這麼一本不食人間煙火、不嘩眾、走正氣,以「淨化人心、祥和社會」為出版宗旨的雜誌,要在香港立足實非易事,很需要鼓勵。我選擇在他們的攤位「開齋」,買的第一本書,是潘宗光教授去年在理大榮休前撰寫的回憶錄《感恩這一課》。書不是剛出爐,但從未讀過的,就當是新書來讀。

五月時台灣朋友推薦其家鄉猛人嚴長壽先生的《我所看見的未來》,也是去年出版,近月爭取時間「回氣」,很快便把它讀完,發覺是挺有啟發的好書,想擁有一本,在書歸原主前,趁書展碰碰運氣。

場內眾多書商,就是不見「天下文化」出版社。聽主辦書展的貿發局阿頭誇言,「今年的書展,你想買甚麼書都有」,真的嗎? 或許是我沒有進行地毯式搜索,但該書去年十一月在台灣銷售突破十萬冊,當地掀過一翻書潮,更獲選為2009台北國際書展「書展大獎非文學類的首獎」。作為國際都會,台港兩地亦同用正體,可惜香港書展沒有用心地為港人辦一場「以書會友」的盛事,沒有把具質素的書歸類推薦,拉闊人民的眼光及思維。在書展的 官方網站 當眼位置出現的「十大熱門搜尋書本」,除了《中文解毒》毋容置疑外,其他大部份「慘不忍睹」。

「lan mo」寫真集成了今年熱話。馬家輝用其「文化熔爐」口腔,大聲疾呼寫真集不就是書嗎? 我在想,是否真的可以不論「多圖少字」或「多肉少布」,只要釘成一本書形物體便能進駐書展?逼人家聽了無話可說。之但係「lan mo」現身會場谷人流促銷量的動作蓋過了書(寫真集)的存在,那些心智拒絕成長的小伙子只為追逐那雙假眼睫毛、那兩片假「大眼珠」、又或那兩團掛在身上的人肉跑來書展,他們買書除了是支持「偶像」的表態行為,回家發白日夢時也許可用來舒緩精神「肉」望,書中究竟有多少隻字並無相干。

其實各自各精彩,與我何干? 但若然從古至今看書的宗旨是為啟發思維、提升人民質素、並以教育為本,恐怕主辦單位背負了未盡全力的罪名,把重點放錯位置。儘管高明地請來北京作家止庵談張愛玲、或台灣作家朱天心談寫作吶喊等,但九十萬人次進場,與講座場地只能照顧一二百位座上客相比,那0.01或0.02九牛一毛的比例又該如何解讀﹖也悲哀的是,文字記者們編輯們也只為迎合市場,把「lan mo」捧為主流。「lan mo」大過書,書展失焦。

月前與酷愛翻書的友人到 Coffee.Book 二手書店打躉,當日店主雅興大發,拿來不予出售的鎮店之寶給我們大開眼界,如數家珍的說起歷史。頂圖是Richard Whately 十八世紀的Bacon’s Essays,跨越三個世紀的書竟可沒有黃邊,重點是書邊早已精緻地燙上花紋,可見當代人對書是何等的重視,也顯出生活的藝術與品味。

下方是1934年的中學課本,想不到竟有幸能觸摸二次世界大戰前的遺物。店主更指七十多年前書中早已提出港男港女的觀點。因它實在甩皮甩骨,不好意思翻前翻後求証一下,怕遲早弄散,只拍了一頁講東講西的內容分享分享。



二手書店店主不是文科人,也顯出對書的敬重,可謂硬件軟件一應俱備,使那間約二千平方尺的小書店頓時升格萬倍。相比那4.4萬平方米的書展,只管本著共冶一爐的「散貨精神」,硬件鬆散軟件不足。當日本想找三聯出版社廖迪生著的《大澳》,遍尋也未能找到,嘗試詢問穿製服的職員能否協助指點迷津,她卻皺起眉滴著汗的答不上半句,工作人員都是「睇場」而已。

雖然如此,其實也要用感謝的態度,讚賞各參與單位人員日站夜企為民服務。選擇在書展開幕的7月22日進場,即「世紀日偏蝕」當天,或許有別的盛事外吸了一批人潮,當日早上人流尚可接受,書籍也排得整齊有序,場地寬闊所以抵銷了幾年前遇到的不良感覺。路過《讀者文摘》的攤檔,舊訂戶可即場獲一份「神秘禮物」,是Discovery Channel Magazine八月號新書,還有兩張八月下旬於會展舉行的「家居及家品潮流博覽」免費入場卷,可算是意外收穫。

或許會展場地適合大型物品展銷的格局。辦書展,是要「細微細眼」仔細思量,抓緊宗旨,找對方向,不能大而無當。否則人民質素繼續搞不好,只有惡性循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