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 3 February 2009

別被藍天瞞騙

看了筆下留情抬頭三尺有藍天後,補充自己2月1日漏看的明報頭條,感謝。

似乎曾特首推銷的那個 -- 只有口號,沒有內容 -- 的「藍天行動」深入民心。藍天,成了「好」環境的「人肉指標」。

香港冬天多數吹北風,但2008年的冬天,抬頭便見藍天的日子,的確較早幾年同期多了不少。查看年初時(1月8日),人民日報海外版一篇《北京奧運後藍天依然多冷霓》指出:「據北京市環境保護局新近公佈的數據顯示,2008年北京藍天(空氣質量二級和好於二級)為274天,比原定藍天目標256天多18天,比2007年多出了28天。有人認為2008年藍天目標的超額完成應當歸因於奧運期間的臨時措施,甚至認為沒有奧運期間的臨時限禁規定,北京的藍天目標不一定能夠完成。」

香港是否「受惠」於北京奧運的藍天措施,或多或少吧。但香港天文台去年12月份錄得的「低能見度」時數102小時,是否用「非常好」來形容,真是可圈可點。

事實上,香港處於能見度低於8公里,1987年共227小時,1997年上升至974小時,2007年錄得1,298小時。這些影響能見度的污染物,不是天文台美其名的「煙霞」,而是「毒霧」。

這照片我攝於2006年的平安夜早上,同年7月25日,曾特首的「藍天行動」已經出台。不是因為他的一個口號,數月間便藍天重現。藍天,其實一直都在。關鍵是要看當時的風向、風速等數據、污染物的種類與多少而定。

再前瞻一點去了解,環境好壞,不單以藍天的日子有多少來斷定。聯合國政府氣候變化委員會已經認定,除非在2050年時溫室氣體排放量比現時減50%,否則氣候變化將是威脅全球的重大危機,反常與極端的天氣現象將時有發生,其實問題已浮上水面了。

香港的人均碳排放量,根據2006年的數字為6.6噸,較2004年上升20%。世界多國領袖,皆以人均的碳排放量作為減排的標準,如到2050年要減少50%的碳排放量,保守估計,各國的人均碳排放量,屆時需減低至起碼3噸或以下才能達標,這是宏觀「到肉」的環境改善工程。香港在1990年代,人均碳排放量已達4.6噸,一直有增無減,情況令人擔心。

如何在「人肉指標」與「科學數據」之間,取其平衡。必須大家提高對環境保護的認識,別被藍天瞞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