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五亳錢一個膠袋,好抵喔!唔該俾個我」。
「煲」了兩年終於7月7日水滾的膠袋稅,可謂香港一次破冰的民生收費措施。雖見這幾天反對聲音此起彼落,我卻疾呼叫好,舉腳和議。如要反對,只會說官府太笨,涵蓋的範圍及稅額其實可大刀闊斧,他們亦未有同時向公眾交代如何善用這項環保稅收。
膠袋在我眼中,是世紀的偉大發明。它輕於鴻毛,卻能力敵千斤。竟被視為免費午餐多時,真替它們不值。日前在人言報看到一個名為「獅子山學會」撰文批評膠袋稅,當中一句反問「香港人真的不環保嗎?我們收集超市膠袋作循環之用和最後把它成為垃圾袋,是環保得叫外國人發笑」。我看了,才不懂笑,還認為這是非常羞家的香港言論。
試想,你把一堆本來輕易被生物分解的廚餘餸尾,放進一個五百年甚至一千年也無法被分解的膠袋內,是何等無知的行為,更何況兩者在文明世界理應可被回收再造,卻被視為垃圾,送往堆填區。香港的回收配套不成樣子,所以我也被迫幹這「無知」,其實是「無奈」的行為。假如我是一個產於香港的膠袋,成為陪葬品,會很不「甘心」。
幾年前,曾聽某國際救援組織的前線醫護人員,分享她在非洲蘇丹,為當地人民服務時的點滴。她指那裡找不到「垃圾」,原因是任何東西在當地人眼中全是「資源」,他們珍而重之。整個行程,她只見過一個破爛的白色膠袋,被當地小孩興高采烈地圍著,視它如汽球般把玩,樂在其中。反觀物慾橫流的香港,膠袋處處,廢物累累,大家天天把「資源」當「垃圾」,不停消耗,更不斷棄丟。
我雖然支持膠袋稅,但相信一年要上繳中央的稅錢不會多,或近乎零。多年來「行走江湖」的旁身物品總有一個環保袋,也會有個可被重用的膠袋,因為它又輕又易收藏。不敢說自己是甚麼環保份子,我只認為每樣東西總該有其存在意義,落在我手上的,會嘗試讓它們的功能儘量發揮。況且知道,膠袋這石油副產品有「頑強生命力」不易消滅,對地球環境的影響深遠,儘量少用。
年前曾在鑼記圖書館翻大書時,讀過一本以昔日香港舊貌為主的書籍,找到這個七十年代的經典。記得小時候與家人,拿著一模一樣的雞皮紙袋,上蓋一張紅紙的鮮果包,開心地拜年去。如沒有記錯,書中記載香港首批厚身的紅色背心袋,大概在七十年代尾出現,紅色是「好意頭」的象徵,方便拜年時用,膠袋亦可裝更多生果,節慶時,袋內依然被蓋上一張「送禮佳品」的紅紙。
紅色背心袋出現之時,亦是鮮果雞皮紙袋功成身退的時候。拿著紅色背心袋,曾經是「身份象徵」。只不過,經濟條件逐漸富起來的香港人,愛面子又講包裝,很快已看不起「紅背心」,它們繼後淪落濕貨市場,從此主婦不用再拿餸籃上街市,小販用鹹水草紮菜綑魚也成絕響,而天天用報紙鋪垃圾筒更成為歷史,各式各樣的膠袋陸續出現。
有人追究,膠袋革命的誕生,是環境災難的開始。請問膠袋何罪之有,說穿了不就是地球人自製的煩惱嗎﹖
為了五亳錢的膠袋稅,大家這幾天拿出大埋數字爭論不休,膠袋業界表示「超市預製膠袋、不織布袋和垃圾袋訂單激增;這些袋的膠量遠超背心袋,單單一年新製膠袋已等於八十八億個背心袋,減袋十億變成增袋七十八億」。扮環保的「不織布袋」,原來一個已等於四十個背心袋的膠量,百佳近日已向顧客派發超過八十萬個不織布袋,有人估計,若今年各大超市推出一百萬個不織布袋,便相等於四千萬個背心膠袋了。而其實,他們家中抽屜又不知早已藏了多少個所謂環保袋但從未用過呢﹖
假如惠康的廣告金句「慳得一蚊得一蚊」套在膠袋稅上多好,慳一蚊,就是兩個膠袋。如果大家那麼「懂計算」,何不換個角度思考,把五亳錢的膠袋重用十次,它便是五亳的本金、五元的價值了。未實施膠袋稅前,你其實是零本錢便可創造無限價值,卻白白把一個不只能重用十次的膠袋糟蹋。
背心袋只是冰山一點,上了膠袋癮的港人,甚麼也「包膠」。曾被一位在港居住了半年的外籍朋友問,香港銷售的廁紙已入了大膠袋,為何每卷也要再包一層膠,他們家鄉,買四十卷的廁紙,就只有外袋一個。在香港,廁紙以外的生活例子,相信你到超市觀察一下,該夠篇章寫成論文。
明知膠袋有其環境禍害,仍大手濫製、濫派、濫用,才是問題核心。同樣是膠袋,在物質環境完全不一樣的蘇丹與香港相比,便有很不一樣的命運。圖中穿自製背心膠袋泳裝的少年,非常具創意也很懂得善用資源,不知誰個有心人,也不知在那裡物質條件不高的地方,拍到這張精彩的照片,是兩年前讀報時儲起來的。
香港,要凝聚大家對膠袋稅的共識,似乎挺有難度。若大家繼續用看膠是膠,看膠袋是膠袋的直線思維,認為拿膠袋的最終目的是放垃圾,拒絕理解包含在背後的「快餐文化」,拒絕回看幹嘛每天有那麼多的所謂垃圾等著你清理﹖又為何不去善用三色分類回收箱﹖一個膠袋衝擊的,不只環境問題,還有你對物質的價值觀,道德觀。
當然,不能放過的,還有宮府究竟要呆到甚麼時候,才捨得拿出誠意,整合香港不健全且落後的回收及資源再生的系統,相信真心為環境好的市民,是等著配合的。膠袋稅,只是一個減廢入門。
這場「膠」戰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﹖善哉善哉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