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unday, 26 July 2009

鹹水草長出智慧


用鹹水草的年代,還沒有數碼相機,如果有,當時也不知如何操縱。慶幸自己的童年,曾與鹹水草當旺的時代重疊,雖未懂留下半條草作紀念,翻開2002年出版的《香港極品》第61-62頁,重拾那股「窮則變,變則通」的香港智慧。

矇頭鹹魚,在上環海味街依然「打不死」;一斤菜心被鹹水草單吊的神符奇技,卻只能懷緬。陳雲兄一提「不用鹹水草而用膠袋,人變得蠢鈍」,你或許認為此話會否太誇張,我看後卻會心微笑。

鹹水草粗生粗養,但堅韌力強,簡直能衝破力學。目不識丁的小販,三秒不用便像變魔法般把手上的那斤菜心五花大綁。相比現在的「包膠」年代,有時三秒也未及打開那個貼得太緊的袋口。

兩年前蘊釀膠袋稅時,曾有團體重提使用鹹水草。記得當時聽到街邊阿叔大嬸很是支持,說「香港人唔識貨,淨係識得用鹹水草綑大閘蟹」。可惜團體那麼一刀切推崇鹹水草未免難討民心,結果好心做壞事,也不了了之。自問支持環保,恐怕也未能這樣「豁出去」回到當初。因為膠袋的出現,確有其劃時代的需要及貢獻,不過落在事事貪方便的香港人手上,「寶物」淪為「廢物」才是問題。每當逛超市聽到人家說「俾多個膠袋我」、「一個膠袋唔夠力,打孖上」之類,都令我反感。港人用膠袋的數量世界稱冠,不丟臉嗎?

「方便」只會累了大家,不假思索,飯來張口,人也變的機械僵化。

前天發現家中有一袋用過但綑得很好的尼龍繩,原來是母親大人的傑作,把原好的悄悄收下,還用一個買鞋時跟在鞋盒內的不織布袋袋起,看了很是感動。試問誰家買不起一卷尼龍繩?但我實在欣賞那份珍惜資源的態度。

香港最 innovative 的包裝,已出現在上個世紀﹗

孿生篇:
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「膠」戰﹖

延伸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