假若旺角彌敦道嘉禾大廈五級大火發生在我們的辦公大樓,我不敢想像,第二朝的報紙頭條會否是這樣 --「多人被困傘陣無法逃生,結果釀成 …」。
大廈後梯幸好沒成為同事們的吸煙區,我們無一是煙民,不過每逢雨天,那個疊羅漢般插針不入式的傘陣,隨時命送當下。
觀其傘,知其人;觀其如何放傘,亦可知其為人。「後樓梯」正確名稱是「逃生梯」或「走火通道」,萬不能當貨倉,老友,提了又提。都是兩位於暑假來實習的小師妹,最有良心。
我問:「雨天為何妳沒帶傘」,她答:「有,我放在書包中的膠袋內,撐出來很阻路啊」,另外一位,把縮骨傘收起變成會站的「八爪魚」,放在最不阻人的一個角落。
各位畢業了不知多少年的兄弟姊妹,see?
到一個摩登道場開音樂會
-
說起九龍塘,人們會有不同印象: 別墅區、學校區、情侶酒店區等,還有宗教會堂區。這有如瞎子摸象,都只涉及某個側面。
港英政府自1920
年代起將九龍塘規劃為低密度花園地區,街道命名多採用英國郡名(如窩打老道、牛津道),以吸引英華富商定居,還吸引宗教團體以較低成本購買土地,建立教會、學校、醫院等設施,但中西有...
2 days ago